〖菊花〗
類別:解表藥之發散風熱藥
拼音:Juhua
拉丁:FLOS CHRYSANTHEMI
藥用部位:頭狀花序。
產地:根據產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,分為“毫菊”、“滁菊”、“貢菊”、“杭菊”。主產於浙江、安徽、山東、四川等地。
采收加工:秋末花盛開時分批采收,陰幹或焙幹,或熏、蒸後曬幹。生用。
性味歸經:辛、甘、苦,微寒歸肺、肝經。
功效:發散風熱,清肝明目,平抑肝陽,清熱解毒。
用法用量:煎服,10-15克。疏散風熱多用黃菊花(杭菊花);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(滁菊花)。
本草文獻:
《神農本草經》:“主風頭眩腫痛,目欲脫,淚出,皮膚死肌,惡風濕痹,久服利血氣,輕身,耐老,延年。”
《藥性論》:“治熱頭風眩倒地,腦骨疼痛,身上諸風令消散。”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“專入陽分。治諸風頭眩,解酒毒疔腫。”“黃茶菊:明目祛風,搜肝氣,治頭暈目眩,醫學潤容,入血分;白茶菊:通肺氣,止咳逆,清三焦郁火,療肌熱入氣分。”